
价格公示

门票:免门票
讲解费:100元/次/小时(每超出0.5小时,加收50元);
观光车:50元/人;
景区配套停车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
(政府指导价)
车型 |
计次收费 (元辆·次) |
计时收费(元/辆·30分钟) |
当日收费最高 上限 (元/辆) |
||||
平时 |
法定节假日 |
平时 |
法定节假日 |
||||
首小时内 |
首小时后 |
首小时内 |
首小时后 |
||||
小型车 |
4 |
6 |
3 |
0.5 |
4 |
1 |
15 |
中型车 |
6 |
8 |
4 |
1 |
5 |
1.5 |
20 |
大型车 |
8 |
10 |
5 |
1.5 |
6 |
2 |
30 |
备注:
1、法定节假日指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2、上述停车设施免费停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停放超过免费时段后开始计费,
不足30分钟按30分钟计费。
3、本收费标准为最高标准,下浮幅度不限。
洪泽湖古堰景区游览线路
景区全程游:水釜城北门→掼蛋乐园→戏台→中国印博物馆→防震减灾教育基地→渔文化博物馆→水釜城南门→金堤永固→银沙湖岸→渔村→渔人湾出口→洪泽湖大堤北门→梅花堤→洪泽湖碑→周桥大塘→治淮碑→杉林氧吧→信坝→九龙三潭→九龙湾→洪泽湖大堤南门
水釜城游:水釜城北门→游客服务中心→掼蛋乐园→戏台→中国印博物馆→防震减灾教育基地→渔文化博物馆→水釜城南门
渔人湾游:金堤永固→银沙湖岸→渔村→渔人湾出口
洪泽湖大堤游:洪泽湖大堤北门→梅花堤→洪泽湖碑→周桥大塘→治淮碑→杉林氧吧→信坝→九龙三潭→九龙湾→洪泽湖大堤南门
一日游线路:水釜城游客集散中心→中国印博物馆→防震减灾教育基地→渔人湾广场→洪泽湖碑→周桥大塘→治淮碑→信坝遗址→三河闸风景区→天鹅湾温泉
洪泽湖古堰景区语音解说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亲水之城、游览胜地——洪泽湖古堰景区。非常荣幸和大家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休闲时光,游程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共同探讨。 洪泽湖古堰景区包括水釜城、洪泽湖大堤、渔人湾等景点,景区集休闲度假、大湖风光、湖鲜美味、古堰文化、森林探秘、现代游乐于一体,是人们远离尘嚣、返璞归真、享受生活的理想场所。
水釜城
水釜城是我们古堰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是今天游览的第一站。据说这座城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建安五年的时候,太守陈登组织修筑高家堰,当时的水釜城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朝廷加固石工堤,大规模的民工吃住于此,此时洪泽湖的治水工艺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当时的水釜城也是愈加繁华。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 每次途径此处都要到这里查工堤、访民风、尝湖鲜。但是由于经历了洪水灾害和战争战乱的破坏,这座城市逐渐衰落成了棚户区,居住环境脏乱差。所以,我们将这座古城进行修复,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具有现实与时代的价值。
水釜城依湖而建,因水得名,因此我们在了解水釜城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洪泽湖的历史。其实洪泽湖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后期的吴国开挖邗沟。秦汉时,淮水流域逐渐扩大。公元241年,魏将邓艾在淮河南北进行大规模军事屯田,相传白水塘、破釜塘、石鳖屯等都是他开挖或创建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通过的水釜城内白水桥、破釜桥等命名的原因。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由此过境下扬州,一路大旱,旅途受阻严重,舟行极其艰难,可是,当龙舟经过破釜涧时突然天降大雨,泱泱洪水导致破釜塘溃决入淮,同时,水涨船高,舟行顺畅。隋炀帝顿时龙颜大悦,认为自己是真命天子,洪恩浩荡,泽被天下,于是,遂将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洪泽”一名便由此而来。
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和水釜城遭灭顶之灾。现在的水釜城是于2010年动工新建,是在东汉年间水釜城旧址上进行建设的。水釜城占地755亩,水面为整个景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南北各设一座牌坊为开放式城门,18段建筑群既互为一体,又各具独立特点,贯穿其中的还有42座桥梁、15座小岛,另设船舫、戏台与观光阁各一座。城池恢弘,气势壮观,融仿宋建筑与园林风格于一体,是生态美与建筑美的有机糅合。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情意缠绵,古建筑与原生态相得益彰,绘就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宋朝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组合,寓物于景,寓景于物,物景相宜,景物交融。您看城里无论是亭台楼阁、飞檐翘角,还是小桥流水、绿树小岛,都布局得错落有致,疏密有间。人行其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目不暇接。纵横城中的四条水系,每一条都有新鲜的活水供应源,它们好似四条灵动的飘带,形成了小循环、大循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互动水系,给水釜城增添着不竭的活力与朝气,从而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韵味和景色。设置其间的中国印博物馆、地震体验馆、掼蛋乐园、洪泽湖渔文化博物馆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成为游客们体验和娱乐的活动场所;风情美食一条街、茶座酒吧、珠宝玉器等特色服务热忱地欢迎着大家光顾。
洪泽湖大堤·湖湾
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古称高家堰、捍淮堰,是一条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加固于当今的重要堤防。全长70.4千米,堤身宽约200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大堤,与成都都江堰一道,被誉为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绝代双骄”。 2006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洪泽湖大堤的不断修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洪泽湖的出现。下面我们就去洪泽湖湾领略一下洪泽湖的自然风光。
洪泽湖是淮河下游最大的一个人工湖泊,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洪泽湖人工控制水位是12.5米;我们常说“宜人宜居洪泽县,美丽清纯洪泽湖”,说洪泽湖美丽,这里或许有我们的主观色彩,但是说她清纯,意思是纯天然不加任何人工雕饰的,洪泽湖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这里年平均温度16.2度,降水量971毫米,日照率达52%,全年日照时长2080多个小时,冬天最冷的三个月洪泽湖地区温度比周围地区高2-3度,有充足的水资源和日照资源;中国有四大粮仓,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珠三角平原和东北平原,而我们江淮地区就跨越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两大粮仓。所以说“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向朝廷上奏时,对我们江淮地区做出重要评价,他这样写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现在请各位游客看我们前面的这三块景石,上面分别刻有“洪泽湖”、“悬湖”与“天鹅湖”,从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洪泽湖。“悬湖”是从相对位置上进行阐述,因为洪泽湖底高出东部平原十多米,犹如一个顶在平原上的水盆,所以,我们常用“堰堤有建翎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来形容我们县城和大堤的相对状态,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悬湖非常贴切;“天鹅湖”是从形状上进行阐述:从空中鸟瞰洪泽湖,整个湖的形体酷似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洪泽湖”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概括:大约在300万年前,这里是黄海海湾的一部分,随着海岸线不断东移,平原扩大,洼地慢慢退居内陆,于是形成了泻湖。秦汉时,这里是承接淮水的水域盆地。由于淮河水流的不断冲击,到隋朝时,这方水域自然形成了破釜涧、白水塘、成子湖等星罗棋布的湖泊群。旱时它们之间有水道相连,涝时则连成一片。有一年,隋炀帝游江都,途径破釜涧,恰逢久旱大雨,湖水大增,一片汪洋泽国,他感慨顿生,指着滚滚浪涛,大呼“洪泽”,从此破釜涧改称“洪泽浦”。南宋时,宋将杜充下令“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从此拉开了700多年黄河夺淮的序幕,黄河夺淮后成为“洪水走廊”。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洪水天降,漫了泗州城,淹了洪泽镇和明祖陵,诸湖合一,水域浩大,洪泽湖由此跻身“五湖”之列。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上,出现过“海市蜃楼”。在清道光年间,河督麟庆在高良涧龙门大坝口看见大湖上出现“若帆樯,如出水垣,市井人烟,楼台亭阁庙宇”的奇观,有人说这是泗州城的幻景。
各位游客,洪泽湖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先有堤后成湖的湖泊,既然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形成的人为因素,那么参观完了洪泽湖,我们就更有必要去大堤上探寻大堤的历史秘密。
洪泽湖大堤·北入口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古堰景区的一个形象大门,洪泽湖大堤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那么我们将这座形象大门建在这座大堤之上,想必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请大家看我们右手边的门垛子上有一个石头的造型,很容易能够看出,这是一个石磨。洪泽湖大堤是于东汉年间由陈登开始组织修筑,初为土堤。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潘季驯组织修筑石工堤,改土堤为石工墙。当时仅迎水面的石工墙就消耗了千斤重的条石6万多块,大家知道,以当时的工艺水平是没有水泥、砂浆、混凝土的,那么我们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让这些千斤重大条石完好地堆砌起来并且至今仍能够固若金汤?我们眼前的石磨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用它磨出来的糯米汁和生石灰等一起搅拌成的混合物起到了当今混凝土的作用。
请各位看我们眼前的这个铁块,叫做铁锔,因形状酷似蝴蝶,又称蝶形铁。古代人民在修筑石工堤的时候,在石头内部凿上齿槽,然后将这样的铁锔块镶嵌进去,起到了连接条石、加固石堤的作用。铁锔的一生我们通常只能见到两次,第一次是修筑石工堤的时候,第二次就是大堤决口的时候,人们从水中将它捞出才可见到。捞出的铁锔上面还会刻有“钦工”、“林工”等字样,刻有谁的名字,就追究谁的责任,“铁证如山”就来源于此,这也是终身责任制追究制的一种表现。
请各位看我们左手边的这个建筑。淮河流域历来水灾频发,都说乱世出英雄,水灾频繁的年代同样也成就了很多治水贤才,如大禹,陈登,潘季驯,靳辅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江淮地区。传说中大禹治水指挥部就位于我们现在老子山镇的龟山上。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大禹治水时候使用的工具,叫做“耜”,同时它也是传说中大禹战胜水怪巫支祁的武器,相传大禹战胜了巫支祁后,就用铁链将它锁住,压在琉璃井下,琉璃井现在就位于我们老子山镇境内。我们这里所说的巫支祁,就是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原型。我们现在将这个建筑修建于此,不仅仅是对大禹治水精神的颂扬,也是对古代人民面对洪灾不畏困难、与洪水相抗衡的顽强精神的赞美。
古堰梅堤
洪泽湖大堤的形成,固然与防洪密切相关,同时与陆路交通也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大堤一直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1991年之前还承担着国道的重任.
这条大堤既是防洪堤,又是过去的“官路”,所谓“官路”我想大家肯定不言自明,也正因为如此,洪泽湖大堤才能够受到历朝历代官府的保护与修建,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江淮平原,守护着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良田和2000多万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康。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洪泽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洪设施,我们洪泽县委县政府从2014年10月决定对洪泽湖大堤部分堤段(20.2公里)实行封闭管理并进行林相改造。2015年该段大堤被省林业局确立了省级森林公园。大家看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我们林相改造的一处精华景点——古堰梅堤,一处集“观湖赏花、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主题生态公园,也是苏北最大的赏梅基地。
古堰梅堤景点全长1000米,占地75亩,景点以绿鄂梅、江梅、黄香梅等8种梅花为主要栽植品种,配以近百种灌木、乔木、地被植物等,显示出傲骨之气和花团锦簇的赏心悦目,形成了“月月有繁花,四季景不同”的景象。梅花因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特征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最爱,说到此,我们很容易想起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大家都知道我们周总理的故乡就是我们淮安,其实不仅如此,周总理与我们洪泽县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淮河方略,1956年,在他的建议下,经国务院批准,因湖设置成立洪泽县。周总理从小就十分喜欢梅花,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意识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品质高洁、傲然独立的人格象征。有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有人说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其实,不管如何表达,梅花始终象征和鼓励着像伟人周恩来一样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周总理一生恪守梅花品格,他的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洪泽湖介绍
洪泽湖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由于湖底高出东部平原十多米,所以她就像人们平时用头顶东西一样,将一湖的水顶在了整个里下河地区陆地的头顶上,为此,人们又形象地将其称为悬湖。康熙十九年以前这里并不是现在这种烟波浩淼的大湖模样,却是富甲江淮的热土,并有许多小湖泊星罗棋布地分布其间,如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虽时有洪水,但没有大的涝灾,所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就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三国名士陈登因献计铲除吕布有功,被曹操擢升为广陵太守。深谙文韬武略的陈登,又是精通水利的高手,他十分注重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到任后的第三年,便在高瞻远瞩的防患意识促使下,为防止淮水东漫成灾,于洪泽湖东岸的淮阴码头高家墩的清口处,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筑堰壮举。后来,这条长达30里的土堤成为根基牢固的高家堰。高家堰也由此成为历史上洪泽湖大堤雏形。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在河南滑县以上李固渡以西,命令部队将黄河决口,用以水代兵之法,阻止金国入侵南下。这一人为破坏致使黄河河水分流南下,从泗水进入淮河,由此,黄河便拉开了长达700余年夺淮历史的序幕。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光禄村决口,黄河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渤海,南支由泗水夺淮入黄海。此后,南支泄洪量日渐大于北支,黄河全流夺淮成为必然趋势。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后又陆续阻断其它旁流水路,固定由泗入淮。至此,形成了“区区清口受万里全河”的局面,黄河全流夺淮。
黄河水泥沙含量特别高,洪汛期间,伴随水流的湍急,泥沙含量更是高得惊人,“每水一斗,其泥数升”,形容的就是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奇高。泥沙多,必然带来河水所到之处,河床陡涨陡落、峰高量大的特点,因而黄河向来以容易淤积、容易决口、容易迁徙而闻名于世,故被称为“害河”。所以民间流传着“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都不见”的说法。 明嘉靖年间,淮河决高家堰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清口淤塞,淮河全部从高家堰决口处东漫,里运河两岸连年水患不断,人民遭殃,财产损失惨重,崔镇以下黄河淤塞,漕粮运道出现梗阻。潘季驯认为高家堰是“两河关键”,决定堵塞高家堰决口,抬高水位,逼淮河出清口。高家堰截流之后,对正堤又进行了加高加厚,做了3400丈“笆工”。 在高家堰的修建主持者中,以潘季驯为杰出代表。他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大臣,前后历时27年,建筑高家堰集中在第三任时。用高家堰拦截淮水,工程巨大,高家堰作为洪泽湖水库拦河坝的历史,就是由他写下的浓墨重彩一笔。
“笆工”可能大家还不甚了解,它是人们在筑堤垒坝时运用的一种方法,俗称板工,是很普遍的排桩防浪工。其结构是“密布栅桩,中实板片”,板片又是席片的别称。就是在成排木桩的前后贴席两层,席后垫草一层,后面再夯土。由此,堤基的抗风抵浪性能便进一步增强,一下将高家堰筑成30公里。
万历八年三月,工科给事中尹瑾阅示河工后,上疏:“高家堰近已筑塞成堤,既有桩板以护其外,复设官府以严其防... ...终不若包砌石堤,可一劳永逸也。”十月得到批准,随后,潘季驯组织实施,又开创了高家堰石工墙护堤的历史。此次石工墙是在原有土堤基础上进行“包砌”。包砌石工的地方,原来都有板工,其坝身段面前直后坡,原本计划四年的工程,实际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就全部竣工了。此时的石工墙只有石灰勾缝,没有应用铁锔。据文献记载,高家堰石工墙采用铁锔作为联接条石与条石之间的材料,始于公元1620年。铁锔形状像蝴蝶结,所以又称为蝶型铁。讲到这儿,大家对刚刚大门上面的那个铁块就更加了解了吧?
在潘季驯的思想中,水决不可分只能束,高家堰不能开口,必须加固。洪泽湖形成之后,为了保证清淮得蓄,他反对各种泄水分水意见,主张放弃泗州城。大家知道,明祖陵就在泗州城,这儿可是朱元璋祖父母以上三代的所葬地。在保障漕运这个国家经济命脉面前,潘季驯以国家利益为重,断然要求放弃“帝乡”,大家想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事实上,由于高家堰的修筑和不断加固,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洪水漫了泗州城,淹了明祖陵。
潘季驯一生先后四次受命治理河道,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实际治水生涯中,他勤于考察,善于思索,建立了完善周密的关于河堤修筑、防护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在几百年之后的今天,研究潘季驯的治水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仍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他于万历二十年告老还乡,第二年就病故了。他以治水为己任,不辞劳苦,在强权和各种“浮议”面前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敢于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激励和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治水工作者,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各位游客,经过一段距离的坐车,可能已经亲身感受到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我们所坐的车一直在左右不停地摇摆拐弯。讲到这儿,大家肯定不解了,洪泽湖大堤既然是一条人工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弯呢?其实,在整个大堤上,内弯外弯大弯小弯,弯套弯弯连弯,各式各样的弯就达108处,这样的堤弯在全国的水利工程中也是独此一处的,如今,它已成为洪泽湖大堤上的一道奇特景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是他的睿智,才使我们后人有机会共同分享洪泽湖大堤108道弯的风景,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重臣刘基。
相传刘基帮助朱元璋消灭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后,虽然国泰民安,可水灾却成严重国难,洪泽湖大堤时常决口,洪水一泻千里,所到之处,房舍无存、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于是,朱无璋便下旨让刘基来承担兴修水利的重任。受命治水的刘基,深入洪泽湖一带,沿途勘察地形,了解水患的规律。他从老子山登船到清江,遍访船民,搜集和寻找治水良方。察看后得知,洪泽湖东部平原低洼,湖底比平原高出了十多米,成为顶在平原头上的一个悬湖,加之大堤所处的地形高洼不平,所建堆堰没有按统一标高水平去修建,所以就导致上游客水一来,泱泱湖水成了危机四伏的水盆,湖水的压力与风起浪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破坏势力,笔直的堤坝挡水抗浪的功能自然下降,从而很容易在风浪的助推下出现溃坝决口。 找到了湖水决口原因的刘基,马上睿智生成,他向老百姓收买来大量米糠,再集中运载到上游,从老子山处撒到水面上,让米糠随波逐流地在湖面漂移。数日后,他在河道两边的米糠所贴位置,找到了水平线,再根据米糠的位置向上建堆埝,这就是现在弯弯曲曲的洪泽湖大堤形成的由来。
有趣的是,自打刘基用这种土方法建成堆堰以后,大堤就很少再溃堤。人们都把这条坚实牢固、水冲不垮的大堤称之为“钢堆”。 其实,这个传说也给我们带来并不难解的道理。刘基用米糠构筑堤堰的设想,无非是运用的水利力学原理。米糠看似在湖面上随波逐流地漂摇不定,但在风力作用下,水波大小不等、浪滔汹涌不均,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受力不匀的现象,受力大的部分就会前凸,受力小的部分自然滞凹,同时,弯弯曲曲的堤岸也给波浪带来了接触上的缓冲,削弱了浪滔的排山倒海之势的整体破坏性。
传说总归是传说,毕竟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全面改造。1958年,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拆除头堡至十堡长35里石工,用于淮沭河六塘河地下涵洞建设;1966年加固石工墙50里,加宽2-6米,改直立式护墙为斜面块石护坡,并在迎水面构建约50米宽的防浪林台,再用块石护坡,共完成土石方250万。1976年8月起,又在古堰背水坡构筑15米宽、11米高的二级平台40里。 从此,洪泽湖大堤不仅驯服着来自千里长淮的滚滚巨流,使它按照人们的意愿,入江通海,泻洪降渍;同时水也顺着渠道流入内河灌区,灌溉3000万亩良田。使大堤成为里下河地区2000万人民的生命堰、幸福堰,是名副其实的“守护神”。与此同时,洪泽湖大堤经历多年的绿化保护,也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园”,既是鸟禽的天堂,树木的王国,又是花草的乐园,游人的景点,东部湿地已经成为省级保护区。
现在我们看到的洪泽湖,水面辽阔、烟波浩淼,它是淮河流域集蓄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于一体的巨型平原水库。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洪泽湖是重要的二级梯站和水源保护地,成为国家南水北输的大动脉。
洪泽湖碑
现在,我们来到了洪泽湖碑。洪泽湖碑于2004年建立,碑上的“洪泽湖”三字,采自毛主席手书。2009年4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视察洪泽湖时,就曾从此处下车沿着碑后的这条小道走近湖边。当地群众由此便亲昵地将这个小道称之为“近平小道”。此后,每位前来的游客都会走一走“近平小道”,以示亲近平和、家道兴旺,亲身感受习近平同志在肩负治党、兴国重大谋略之余,感悟亲民、近水的宽怀理念。其实,在习近平同志之前,刘少奇、胡耀邦、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到洪泽湖视察,或亲临洪泽湖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这块石碑其实还有一个来历。在江苏,人们习惯把洪泽湖称为是男性湖,又将太湖说成是女性湖,主要是因为洪泽湖四周无山体遮挡,遇风好似男人的阳刚之气,狂放不羁,在湖上搜救系统没有建成之前,年年都要发生船沉人亡的事故,而太湖则完全相反,四周山体遮掩,有风难兴浪,始终相安无事。此碑的石头,正是从太湖边取来,形成了阴阳调和,永葆安澜。
洪泽湖碑选址在这里,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远眺洪泽湖,视野开阔、一望无际、水天一色;而我们脚下的大堤,也会斗转蛇形、迂回曲折,美景尽收眼底。
周桥大塘
各位游客,参观完了洪泽湖碑,现在我们去领略一下周桥大塘的风采。
清朝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他在洪泽湖边抗洪修筑周桥大塘的壮举却鲜为人知。明清时期,洪泽湖大堤屡溃屡决,经常是“淮水暴涨,千里汪洋,没室淹田,濒河居民多溺死”。更为严重的是淮安清江浦设有清代巨型粮仓,如有闪失,定会威胁到京畿粮食供应。在这种形势下,道光帝命令时任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总办江浙水利事务,并给予了很大期望,他对大臣们说“即朕特派,非伊而谁”。由此,林则徐便与周桥大塘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1824年(清道光四年)11月,黄河水大涨,周桥决口,下游城乡转眼成为一片泽国。湖水经过数天的疯狂下泄,最终降到了极低的水位,直接导致“黄强淮弱,漕运受阻”,搁浅粮船达1700多艘,震惊朝野。要想湖水蓄积,恢复漕运,必须封堵周桥大塘。然而,经过数个昼夜的洪水冲涮,周桥大塘已被冲成几十米深,经用石头坠绳测量,最深处有十层楼那么高。
此时受命于身的林则徐,废寝忘食,亲临一线督战,耗时数月终将决口堵上,说到这里,我就给各位游客讲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公元1824年(清道光四年)夏天,林则徐正在洪泽湖大堤踏勘工地时,接到母亲陈氏在福州突然病逝的消息,他只好日夜兼程立即回家奔丧。由于林则徐意外离职,而江浙两省官吏中“无熟悉两省水道之人”,已经开工的江浙水利被迫停工。丧事完毕,林则徐又患上痢疾,他只好一边调理身体,一边按照封建礼俗在家中守孝。当年十一月,黄河水大涨,洪水漫入洪泽湖,狂风怒吼,洪泽湖大堤十三堡、山盱六堡坍塌,周桥石工墙被撕裂万余丈决口。宝应、高邮、江都及下游的泰州、兴化、东台、盐城、阜宁等地均被水淹。
万分危急之际,道光帝特派大学士汪廷珍、尚书文孚赶到洪泽湖大堤查办决堤事件。江南河道总督张文浩 因“御黄坝应闭不闭,大堤南段仁、智、礼、义、信五道滚水坝应开不开,湖水过多,导致石工墙崩溃万余丈”而严重失职,现场被革职,处以枷号刑一个月,之后被发配到新疆戍边;两江总督孙玉庭因“徇隐回护”被革职留任,很快又因“借黄济运无效”被撤职。朝廷另外委派原驻淮安府的漕运总督魏元煜接任两江总督。魏元煜到任后,在引黄济运上仍不得要领,自知能力不济,再次向朝廷举荐林则徐复出总理治水事务。此时,林则徐在家守孝不足半年,根据当时官制,汉人官员父母去世,应弃官居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能违背常规。但皇帝如有需要,也可给“丁忧”官员委派差使,称为“夺情”。道光帝深知林则徐的治水才干,于是下了一道特旨,命其赶赴洪泽湖监督大堤修理工程。可是当林则徐接到圣旨后竟推辞不赴。原来,他在洪泽湖大堤所见所闻所感,深知河工弊端丛生,督理河工是贪赃枉法之徒窥伺已久的“肥差”,而且此项工作不仅眼下困难,而且会后患无穷,有极多难言之处,为求自保,上书请辞也在情理之中。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知识渊博、明白事理,他训责儿子:虽然“丁忧”未期满,不得担当官职,但是国家危难,急需用人之时,你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全力以赴。否则,知难而退、逃避责任,不忠于社稷,怎么谈得上孝敬!在父亲的严厉批评下,林则徐秉承父命,身着素服,赶赴洪泽湖大堤。
公元1825年四月初一,林则徐来到洪泽湖大堤六堡二堤,匆匆租赁了一间简陋渔家,稍作安顿后就出门督查工程。此时正值汛期,风势劲猛、道路泥泞,巨浪冲击堤坝,水花四溅如雨。人在堤上行走逆风而行如天地间的一片树叶,随时都有被卷入湖中的危险,但他浑然不顾。对洪泽湖大堤形势了然于胸后,林则徐于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到清江谒见两江总督魏元煜,第二天便接谕旨,迅速返回六堡,将寓所移至山盱蒋家坝工段,驻守工地。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堤工进度,他不顾堤长万丈、盛夏烈日,每天必亲赴工地查验督催,逐段勘查,不放过任何有损工程质量的蛛丝马迹,而且常常劳作到深夜。林则徐认真勤勉、事必躬亲,对工程情况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洪泽湖大堤是石工堤,每年收购的石料存在数量短缺、以次充好的猫腻,虽然是众所周知的秘密。林则徐到任伊始,就对所辖工段存放的石料逐一拆垛检查,并且按照各石垛虚实情况进行赏罚。道光帝获悉后夸奖道:“向来河臣查验垛料,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恶劣的环境使林则徐积劳成疾,几次病倒在工地上。他这种忠于职守、忘我工作的崇高精神在洪泽湖地区传为佳话。决口堵住后,朝廷又出巨资,用6年时间,于道光十年(1830 年)筑成长800米,顶宽33米的内堤,将深达27米大塘紧紧围住,并用条石砌成圆弧形护墙,以防再决,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大塘。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地面以上十九层条石,是目前洪泽湖大堤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工墙。大家看这里有一部分石工墙颜色和工艺与下面明显不一样,是因为上面的4层被拆走去修彭雪枫将领的墓园,但是后来水利部门认为这里始终存在隐患,1950年,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特拨专款,组织千余民工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固工程,补吊洞,建船坞等,我们可以看出,后来虽然有了混凝土等高新材料,但是做工远不如从前精良。 1976年,江苏省委将洪泽湖大堤列为重点抗震工程,大堤再次启动加固工程。此时,人们测得周桥大塘从水面向下二十四米深,这年十一月,周桥深塘填土固基工程开工。民工用独轮车爬坡从堤东运土,由高程负16米填到高程负8—10米,加做70米宽戗台,台顶高程15米,共填土86.3万方,彻底消除了这险工隐患。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2006年,周桥大塘、信坝遗址和洪泽湖大堤一起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过了周桥大塘,我们禁不住要对水肃然起敬,因为它不只是具有令人无法想象的破坏力,同时又具有滋养一方的神奇作用。比如我们洪泽,它就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县城,头顶波澜壮阔的洪泽湖,脚踏碧波荡漾的白马湖,南携三河入江水道,北依苏北灌溉总渠,境内的老三河、草泽河、浔河还被洪金灌区所贯穿,那些如同经经脉脉一样遍布期间的大河小汊塘沟渠汪实在是数不胜数,因而洪泽的水利建设也格外的卓尔不群,一座座村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村,家家尽枕河,户户有码头,处处绿树绕,夜夜水唱歌。
陈毅渡湖碑
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陈毅渡湖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我们洪泽湖地区是重要的敌后根据地,众多革命先烈在洪泽湖区以芦苇做掩蔽,以水生动植物充饥,与敌人周旋作战并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新四军军长陈毅,经常带着他的坐骑,乘一叶扁舟,到湖西岸新四军军师师部驻地半城,视察和指挥淮北抗战和处理重大军政事物。据历史记载,陈毅曾3次从此处乘船渡湖。1941年,四师骑兵团刚刚成立,正在招兵买马,陈毅非常关心四师整顿和补充兵员情况,从此渡湖到对岸的半城,和师长彭雪枫一起到新兵营和骑兵团的演练场地做重要指导;在陈毅的诗词选集中有一首七绝《飞舟行 过洪泽湖》:“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这就是诗人过湖时候情景交融的诗篇。
1943年,抗战相持阶段,不抗日专反共的华中敌后摩擦专家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在半塔和黄桥战役失败后,仍不死心,借日伪大扫荡之机占据洪泽湖边山子头,企图与同党夹击四师,四师在有理、有节有利的情况下适时开展自卫反击并获得胜利,并俘虏韩德勤。陈毅同志根据上级和同志们的意见,从统一战线思想出发,再次给了韩德勤一次面子,从此消极抗日的顽固派在苏北的敌后摩擦也有所收敛。就在处理完该事件之后,陈毅在渡湖时候写下了《大柳巷春游六首》,“不弃葑菲再纵谈,民生国计话艰难;澄清局势今可见,群彦相看笑展颜。”诗中即反映了对韩德勤一事的处理,是以统一抗战这一策略为出发点,是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陈毅同志第三次渡湖是在1943年11月,华中反扫荡蚕食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党内正在开展的整风运动正向陈毅发难时,中共中央电召陈毅赴延安参加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这一有意策动的“黄花塘事件”才草草收场。在陈毅离开的时候,他把他的妻子张茜和两个儿子就安顿在蒋坝镇一户村民丁大爷家中。一直到抗战胜利,陈毅在山东任野战军司令兼政委,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才辗转到山东与其团聚,其间除了报纸和广播,只能通过丁大爷的儿子传递信息。
在洪泽,除了陈毅渡湖碑,还有岔河的淮宝县委革命根据地和仁和左家楼新四军四师会议旧址,它们记载着陈毅、张爱萍、彭雪峰、魏其虎等将领在洪泽湖区进行作战的许多经典案例,不只是事件清晰可见,而且人物栩栩如生,老房子、老桌凳、老物件,砖砖瓦瓦记录着战争的云烟,草草木木珍藏着英烈的故事,走近它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融入氛围,叩开历史的大门,走进先贤的精神高地。
治淮碑
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石碑,是毛主席的手迹。它原本是一块乾隆御碑,立在五里牌处,两侧的祥云和背面的云海石纹依然清晰可辨。这是乾隆下江南时,经周桥以南15公里,并距蒋坝镇北头5里处,乾隆题写下的五言治水碑文,由地方官员在那里建亭立碑而得名,被称为五里碑。文化大革命“除四旧”时,被人为地将乾隆碑文磨去,刻上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词,并由五里牌移到此处。人称“治淮碑”。
治淮碑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20日,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向毛主席汇报灾情,听到水患年年,民不聊生,主席当即挥毫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表明党和政府治理淮河的信心和决心。随后,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初步讨论了救灾和淮河治理等问题。此时,淮河流域连续降雨,中、上游支流先后漫决,全流域被淹27个县,其中大多是全村覆没,因水势凶猛而来不及逃生的死亡者489人,有的爬上树后又落水溺死,有的在树上被毒蛇咬死,有的则因船翻被水淹死的,其惨状目不忍睹,受灾人口达990余万。毛主席收到洪灾电报时难过得掉下了眼泪,他在电报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画了横线,并给周总理写了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必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季即开始动工。”当年10月14日,政务院即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治淮的方针与任务,为以后淮河的全面治理与开发打下了基础。
饱受洪水灾害的淮河两岸人民,听到党和政府要兴修水利、根治淮河,无不精神振奋。那些逃难在外的灾民也纷纷返回故土,准备参加治水行动。毛主席得知后,十分高兴,认为气可鼓而不可泄。随后,由邵力子担任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主席亲笔题词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别送给治淮委员会和苏、豫、皖三个治淮指挥部。就这样,毛主席的题词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治淮大军鼓舞士气的口号,工地上一片欢腾,进度倍增。文革时期,有人在红海洋精神的鼓舞下,又将题词刻在了这个碑上,立在此处。碑后,曾经还刻下了林彪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题词,后被铲除。
石碑介绍
各位游客朋友,刚刚我们分别参观了陈毅渡湖碑、治淮碑,其实在我们的洪泽湖大堤上散落分布着的具有考古价值的石碑、石刻多达数百处,他们是凝固的历史,是时光的背影,是洪泽湖大堤数千年历史的见证,所以,说到洪泽湖大堤,就不能提大堤上的碑,按照石刻内容这些碑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御题御旨,反映了治水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二是工程记录碑,具有史料价值,发现的最早为万历二十二年的“重筑草子河堤碑”。三是吉言祥语,如“国泰民安”“金堤永固”、“永保安澜”、“风恬浪静”碑等,吉言祥语里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例如碑刻中的“永”字,在碑上看到的是没有上面一点的,在古人的思想里,永远的含义是永不到头,如果多加这一点就是到头了,没有再多的发展空间了,所以碑刻上少一点的“永”字并不是书写人的笔误,也不是雕刻工的疏忽,而是故意而为之的美好民俗文化。四是吉祥图案,石刻图案多为民俗中的寓意,如一块石头上刻着兰花,兰花下面有两只鹌鹑,寓意“安澜”取“鹌”“兰”二字谐音,而湖水安澜说明大堤平安没有灾害,最简单明了的反映出当时的美好祈愿。
洪泽湖大堤现存最早的一块碑是明朝万历二十三年的“草子河碑”,它记录了当时对这条通湖大河艰难的开凿和持续的疏浚,这分明是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一个壮举。“草子河碑”记录了用石、用砖、用灰、用木、用工、用米、用银的详细数目,载明了承建单位,这大概是最早的“财务公开”,也是“责任认定”,这惟恐不细、不准、不精的坦诚,活泼泼现出一湖热烈,硬朗朗跃出一群灵魂来,任考古学家读出年代,任文人墨客读出灵感,任络绎不绝的游客慨然长叹。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水是帝王基业的根本。乾隆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即在大堤留下御诗。第四次和第六次南巡时,他又分别在这块碑的背面和侧面题写诗文。在乾隆这一生绝无仅有,即使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由一位帝王在同一碑石上三次题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后来,他又在另一块碑上题诗:“建堤以为民,民安则堤利……”他详述了洪泽湖大堤减水坝的作用和开坝规则,昭示河臣守湖有责,要始终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不管历史怎样评价帝王将相,但这饱满、清新和朴素的民本思想的细节,却让我们对乾隆的追忆也因此而珍贵起来。 在大堤上的石碑中,我们也曾见到民国政府重修大堤的碑记,民国政府制定过详尽的导淮计划,蒋介石还亲自题名;可日寇入侵,蒋政权竟炸开黄河,洪水一泻千里,淮河下游又遭人祸。1945年8月,还是在抗战的戎马倥偬中,淮北苏皖解放区淮宝县政府也没忘洪泽湖大堤的修筑和加固,他们一手拿枪抗击敌寇,一手拿锹护堤保家,“永保群众利益碑”就是明证。
各位游客,关于碑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因为我们即将参观的下一个景点信坝遗址就快到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信坝,它不过是我县普通的一个水利枢纽罢了。为什么说他普通,我们在了解信坝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洪泽的水利。首先,我们先从名字上来看洪泽,他的每一笔每一划我们都能听到水的声音,由此可见,水是洪泽的主旋律;从地理位置来看洪泽,它肩挑两湖,四面环水,既是洪水走廊,又属水乡泽国,处于洪泽湖大堤防洪抗洪第一线的特殊位置;从交通网络看洪泽,这里以洪泽湖、白马湖、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构成的上接淮河、下连京杭运河、长江的水路交通网络尤为发达。
我区境内河流统属淮河水系,在布局上形成了以洪泽湖为屯水中心的西注东泄顺向格局。洪泽湖的水源主要来自淮河中上游,入湖主要河道有淮河、池河、怀洪新河、濉河、安河、新汴河、西民便河、团结河、维桥河等,年平均入湖量 328.5亿立方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通过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南注长江、东入黄海。
这是由于众多复杂的水系和特殊复杂的地形等原因,江淮地区历来洪灾频发。自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开始夺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于山东利津入海,黄淮洪水为害长达近七百年之久,河道淤没,洪涝旱灾害频发,这是洪泽人民的一部灾难史。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在“蓄清刷黄”、“蓄水保漕”的治水思想指导下,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洪水灾害愈演愈烈,潴积成洪泽湖、白马湖等湖泊。洪泽湖大堤不断加高、延伸,湖底逐渐淤高,形成一个悬湖。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奔走呼吁治理淮河,由于军阀割据、外敌入侵等原因,只作了少量工程,淮河洪水的威胁依然如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制定“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略,毛泽东主席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江苏省揭开治淮序幕,洪泽县成为治淮战场中的一个重要地段。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河、淮河入江水道,兴建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三河船闸、高良涧船闸、高良涧复线船闸、高良涧水电站、洪金洞、周桥闸、蒋坝抽水站等,四次加固洪泽湖大堤,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构成了一个防洪保安、除涝降渍、灌溉航运、发电养殖、引水抗旱等综合利用的洪泽湖控制枢纽。
信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信坝遗址。
坝,在过去的真正用途,不只是拦水,还是用来让水从上面漫过去的。是滚水坝的翻版。它与闸不同,闸的放水量太小,像洪泽湖这么大的湖面,一但洪水来袭,用有限的闸门是无法尽快泄洪的,上涨的洪水如不及时下泄掉,洪水压力就会对大堤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洪泽湖大堤上的这些坝,就是拦水与漫水相结合的两用坝。当洪水超过警戒水位时,挖掉坝上的泥土,洪水就可迅速漫坝下泄,由于坝的下水处都是石工砌铺,不影响大堤的安全。如今,洪泽湖大堤仅存一处坝址了,那就是我们即将到达的信坝。谈到信坝就不得不打开历史的书页,去看一看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洪泽湖大堤上修建滚水坝的那些往事了。
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高家堰决口后,河督靳辅将明代分水石闸分别在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古沟东、古沟西及塘埂等地修成六座减水土坝,史称“高堰六坝”,这一举措也是高家堰上改闸为坝的开始。公元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名臣张鹏翮修建了礼坝、仁坝和义坝,从此高家堰便有了滚水石坝。公元1751年(清乾隆三十九年),谙熟儒家五常的乾隆,在南巡时明确要求,高家堰的石滚坝由三座增加至五座,于是,便在原有仁、义、礼三坝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智、信两坝。嘉庆年间,信坝坝底被加高一尺,此时“五坝仍存两坝”,即智、信二坝。翌年三月,原来的仁、义、礼三坝被移至蒋家坝以南的彭城岗处,坝下另挑引河三道,三条河中,仁河在北,义河在中,礼河在南,又名一、二、三河,三河之名也就由此而起。
1936年8月,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委员长的导淮委员会在蒋坝开工新建“三河活动坝”,排泄淮水,调节洪泽湖水位。第二年年底,因日军进犯被迫停工。新中国成立初,批准兴建主要用于泄洪的三河闸。三河闸是淮河流域的第一大闸,也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全国第二大闸,它通过入江水道,适时把洪泽湖的水快速进行下泄,以保障洪泽湖大堤的安全,如今,这一大闸已经成为洪泽湖古堰上的一处独特风景。它开工于1952年10月1日,竣工于次年7月26日。50多年来已安全引洪1万多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一年的流量。
洪泽湖大堤1800多年历史上,至少有37个减水闸坝坝址,其中明清时代有明确修建年份的至少有35个,目前仅有信坝保存完好。信坝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坝宽200米,两侧的金刚墙各长100米,贯穿堤身,坝面由条石砌成,上面覆土,当湖水涨至3.52m时,就将覆土挖开,从石坝上泄洪,坝东皆用石板铺设,再大的洪水也冲不走大堤土方。泄洪之后,再覆土坝上,行人走车,一如平常。
透过洪泽湖大堤上的闸坝建设,我们也不难看出洪泽的水利是多么的完善与固若金汤。洪金灌区已经成为数千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水系,只要将位于洪泽大堤上的洪金洞闸门开启,下游农田就可自行放水进地,不只是节约了能源,也涵养了生态,与此同时,它还成为洪泽县自来水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供水的取水源。由灌区滋养着的砚临河,已是县城的护城水道,河岸砌坡,桥梁横架,水榭相辅,回廊曲径,广场喷泉,垂柳匝阴,霓虹辉映,使城市在流水的缠绵中,含情脉脉,楚楚动人。不少天南海北的外地人来此后,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致熏陶下,经不住宛在水中央的在水一方蜃景诱惑,毅然告别家乡前来安家,用水乡的情致修身养性,安享别有情趣的幸福生活。
九龙湾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要去的地方叫九龙湾,历史上此处大堤多次溃决,原因就是传说中常有九条龙戏水导致大堤经不住它们的兴风作浪。为了让大堤安宁,人们曾在九龙湾建了九龙庙,专门用于膜拜敬香,祈求九龙不再为害,永保堤坝安澜。现在从弘扬大湖文化出发,洪泽县人民政府在湖滨公园采用仿明云石圆雕,重塑起九龙壁,与九龙湾形成南北相望,共镇淮流。九向来为大数,是九五之尊的代表,有意思的是,恰好又有9位帝王亲临过洪泽,因此,人们也称洪泽为“九龙故乡”。
说到九龙湾,我想借此给大家讲一段凄惨、动人、愚昧的传说,这个传说已经被列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末清初,战乱多发,河道年久失修,黄淮流域时常遭受水灾。进入康熙初年,黄河下游到处决口,灾害连年,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在他的《淮系年表》中记载,清初顺治元年至康熙十六年(公元1644年—1677年),黄河夺淮之灾的次数多达90起,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0多处,翟家坝决口成河九道。另据《洪泽湖志》记载:“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黄河水倒灌入清口,冲决高家堰、翟家坝,形成大涧九条”,康熙派员修补决口,九道大涧的修补,就此衍生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传说九条大涧出现后,圣祖降下御旨,命河督派员堵塞决口,并要求在秋汛前完工,延误工期者必咎。限期临近时,九条大涧已有八条合拢,仅剩一条无论如何都无法堵塞合拢。就在河督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的当口,他在梦中遇到一位相士,相士指点他说:“你要合拢的地方是龙脉之地,若想堵此决口非得用一个叫‘九龙’的童子来祭奠,方能合得拢,否则难有所为。”为圆此梦,他一面广颁告示,一面又派人暗中寻找名叫“九龙”的男孩,就是久寻不得。某日午后,有位老者带着一男童找到河督大人说:“我生九子,前八个孩子都已夭折,五十岁后又得一子,生年岁次壬辰(1652年),因属龙,排行九,故名九龙,今年又恰好是九岁。得知大人今日为民治河之难,也为千百民众早日不受灾难。老夫痛下决心,领小儿来为堤献身、为民献身……。”河督深领他的申明大义,一面命部下设宴款待,一面备厚金酬谢。
第二天,大堤顶两端聚集了数以百计的人,都在翘首以待“九龙”的出现。眼看祭祀时辰已到。此时,天空突降瓢泼大雨,决堤两端聚集的千百民众也自发地加入到合堤河工之中,只见硕大的木桩上用红布裹系的九龙缓缓扎入湍急的水流之中。在嚎啕呼喊中,大堤溃口终于合拢,督工领着下属齐跪在新合拢的大堤上,三叩拜天。为了纪念九龙,督工和民众便自发地在新合拢的堤面上建庙祭祀,庙称九龙庙,湾叫九龙湾。
现在九龙湾这儿的直立石工墙就是洪泽湖大堤的最初模样,作为当代人,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石工文化。大堤初为土堤,后改做砖堤,又转成石堤。石堤从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始建,前后经历明清两个朝代共171年才算基本告成。古老浑朴的洪泽湖大堤石工墙,经过数百年的风霜磨砺、浪凿水雕,依然沧桑灵秀。砌筑在这里的石工墙,不仅格局严谨,而且选用的每一块玄武岩条石都经过精心雕凿,有棱有角、敦厚实在。石工墙从堤脚到堤顶多为18层,高约7米,条石宽、高约为40厘米,长为80至120厘米。60公里长的石工墙耗用石料达60万立方米,这是世界筑坝史上的旷世奇迹。如果把这些条石首尾相接,从洪泽可以一直铺到北京。条石与条石之间有的还用2斤重左右的铁锔进行咬合扣连,缝隙间以糯米汁和石灰浆混合组成的粘黏剂填充而成,这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建筑上用的水泥砂浆。现在我想大家对洪泽湖古堰形象大门上的那个大石磨得到作用应该更加清晰了吧。
洪泽湖大堤·南入口
洪泽借湖得名,因湖而兴。下辖三个街道办、七个镇,人口近40万,县域东西长63公里,南北宽39.4公里,陆地面积63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57平方公里,水域大于陆地的县情水况,使洪泽这个小县成为水利大县。三河闸是闻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枢纽,已被列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洪泽湖东部湿地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洪泽湖与白马湖的环湖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达100多处,是投资发展旅游产业的理想胜地。湖中除了青、草、鲢、鳙、鲤、鲫、鳊、鳜、 鲶、鳗、银、湖鲚、黄蟮、泥鳅、黄颡等20多鱼类外,另有青虾、龙虾、河蚌、螺螺、蛤蜊得多种湖鲜,洪泽湖大闸蟹是中国十大名蟹,也使洪泽摘取了全国唯一的“中国蟹都”桂冠。
说到如此丰盛的水产品,那必须得回到水资源上,是泱泱洪泽湖的恩赐,才使洪泽这块漂在水上的土地成为靠水吃水、因水兴旺的宝地。正是有了洪泽湖这个聚宝盆,所以我们才会对大湖文化探寻不竭,比如素有“水上长城”之称的洪泽湖大堤,就有不少的条石上刻有铁树、梅花鹿和龙凤祥云图案,它表明了古人以石镇水、捍淮保堰的英勇精神和企望上苍保佑、天降福祉的祈祷文化思想。 洪泽湖地处平原,这么大量的条石取自何方?寻访洪泽湖附近的盱眙和安徽明光,虽有采石遗迹,但这些地方都没有玄武岩。清代康熙年间《禁石岩文》一书记载:康熙五十三年,山盱县丞施宗周以修筑淮安高家堰来武邑采办(石料)。武邑即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可见武康是采石地之一无疑。至于其他采石地因缺乏历史记载已无从考证。洪泽湖距离武康千里之遥,水运如此体积大、质量重、数量多的条石,所耗费的物力和财力,各位游客肯定是可想而知了。
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墙修建于土堤的临水面,地基为老土,地面以下1-2米深处为砂礓土,砂礓土质地坚硬,承载力较强,为进一步增强地基承载力,于墙基打马牙桩和梅花桩,就是疏密不等的杉木短桩,长度在1米至1.5米左右,临墙面以下为密排的马牙桩,每米约25根,三排挤紧并靠,向里为均布的梅花桩,每米约20根。打桩时根根实在着力,打完后,锯平顶面。这样的桩使用年限,虽然我们没有考证过,但《南河志》中记载道:“杉木之性,入土数百年,入水亦如,惟土少桩露,坚者可三四十年,嫩者仅一二十年必烂,须于水落时将堤脚培土几尺。”公元1580年始建石工墙,结构为双层独立,外侧挡水,里侧挡土。随后,在修复破损石工墙时开始使用铁锔,砌石中采用丁、顺相间的方式,丁石长度与两层石宽度相等,石工墙的整体性有了很大提高。清代修筑石工墙时在墙后加砖柜,并用条石将它们链接,里外牵扯,墙土巩固。清代修补石工墙时,湖水经常不落,采用堤前围堰;水浅处,在浅水中打两排桩,桩内贴上席,中间填土,即成施工围堰。对于水深处,损坏较大不宜翻拆的地方,则利用旧石工做围挡,退后一二丈挖槽下桩垒砌,砌好后再拆前面的旧石墙,留下最底两层防浪。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参观完了洪泽湖大堤上的所有景点。我们现在开始返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洪泽湖的美丽传说。